凉山新闻联播 | 盐源:首次引进高原茭白种植

[张馨艺] 时间:2025-04-05 15:54:57 来源:跋扈自恣网 作者:刘佳芳 点击:112次

让他摄理百官事务,迎接来朝的宾客。

就儒家义理而言,道德要求若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,不分阶层差异,那么孝治、德政的结果就是流于空谈,这样的道德是虚伪的道德。4而玄宗不仅仅是以帝王的身份行教,其言夫子没而微言绝,异端起而大义乖,故作《孝经注》,欲达至当归一,精义无二之境,正如元氏疏所发挥:(玄宗)叹夫子没后,遭世陵迟,典籍散亡,传注踳驳,所以撮其枢要,而自作注也。

凉山新闻联播 | 盐源:首次引进高原茭白种植

最终由其所推崇的道家无为之治滑落到了律法之治。实则清末大儒曹元弼《孝经校释》早已指出当为‘制旨曰。33 此点,可参陈壁生《孝经学史》(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,第231-234页)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显然,玄宗此注体现的恰是公先于私,并未落实在儒家对庶人孝养生活的民本关怀上。

元氏疏断章取义之误,实大背郑玄注、孔颖达疏,此点皮锡瑞已指出【38】。二是摆落古礼,删削《孝经》所含公天下的政治精神。[33]据考察,早在宋代,人们不再满足于孔庙仅以孔门弟子和传经之儒附享,而将那些弘扬孔子思想之学者(不以传注六经为主,而尤重义理之阐发,并自觉传承孔子之道和儒家道统)亦作为附享人物,此即传道之儒。

[22]参见韩星《国学话语体系建设》,载《首届新时代国学话语体系与学宫文化研讨会会议手册》,2018年2月6日。亦如韩星教授所指出,现在我们经常用的国学概念是指学问、学术,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、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,相对于西学称中学(如冯桂芬、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),后改称国学,这样就完成了由国家设立的学校向我国固有的文化、学术意义的转变。古代国学原指国家学府。也即在孔子之前,还有尧、舜、禹、成汤、周文王、周武王,这是整个儒家道统谱系的起点[32],故《礼记·中庸》言仲尼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。

[26]刘述先:《道统的建构与朱子在宋明理学中地位的衡定》,《朱子学刊》2010年总第19辑。(《孟子·尽心下》)以上皆体现了其对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家道统的论述,可见其具有强烈的道统承继意识。

凉山新闻联播 | 盐源:首次引进高原茭白种植

[22]通过历史考察可知,在古代,我们今天所言的儒学与庙学是一体的,甚至庙学亦可称儒学,即作为实体存在的儒学。一、何为庙学庙学这一概念由何而来?庙是何庙?学是何学?庙和学又是如何成为一体的?笔者首先对此予以历史还原和解析。如此,才有了重教必尊师,尊师必尊孔,尊孔必祭孔的历史局面。为立宫室,四时祭之,若见鬼神之容貌如此。

曰: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?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。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,则孰知斯人之为功?不知所至,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?此正是程朱接续孔、孟道统之自述。[12]汉代郑玄笺曰:庙之言貌也。孟轲死,圣人之学不传。

[21]韩星:《国学话语体系建设》,载《首届新时代国学话语体系与学宫文化研讨会会议手册》,2018年2月6日。在古代,庙学亦是皇帝及各地方行政长官、士人祭孔和讲经的场所,也即将祭祀和讲学合一之地。

凉山新闻联播 | 盐源:首次引进高原茭白种植

牟宗三[25]、刘述先[26]、金春峰[27]、韩星[28]、丁四新[29]等诸先生(包括黄进兴、朱鸿林、干春松等学者)皆非常重视儒家道统思想学说,并有相关精要论述。在对庙学与儒学及其密切关系予以解析之后,笔者尝试进一步探讨探讨庙学与儒家道统之关系。

庙学这一概念由庙和学构成,庙是指孔庙。其次,庙学是儒学倡导尊师重教之重要场所。在古代,我们今天所言的儒学与庙学是一体的,甚至庙学亦可称儒学,即作为实体存在的儒学。(故梁涛教授所提《新四书》[36]、统合孟荀实有将二者合二为一之意)而庙学则充分将二者吸收进来,融为一体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儒教、儒家哲学与礼乐文化,著有《论语集解与论语集注的比较研究》《北京孔庙祭孔礼仪研究》等。今之所谓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,在孔子师徒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。

 常会营,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,儒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。无善治,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,以淑诸人,以传诸后。

1913年国子监祭孔讲经,严复先生等名人与之。[24]赵国权、周洪宇:《庙学及庙学学、庙学史的学科归属与建构》,《宁波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,2021年第1期。

[23]参见高明士《中国教育制度史论》,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版,第46页。[30]参见黄进兴《优入圣域——权力、信仰与正当性》,中华书局2010年版,第186页。

但不管怎么变,‘国学在中国古代实际上指的是学校。[13][汉]郑玄笺,唐孔颖达疏:《毛诗注疏》,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,第1132、1133页。当然,韩教授这里的国家学府主要是从最高国家学府如太学、国子学、国子监等而言。清末民初,新学兴起,庙学分离,这一古代教育制度解体。

庙学与儒家道统紧密相关,因孔庙本身就是儒家道统谱系的实体承载。如欲平治天下,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也?吾何为不豫哉?(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)又孟子曰:君子之泽五世而斩,小人之泽五世而斩。

自北宋开始,理学逐渐兴起并兴盛,国家教育虽仍以儒家九经为主,但不再专用某一家之注疏,而是相继重新修订《五经正义》《九经义疏》作为教材及科举考试之依据。[38]而此亦是值得学界特别予以关注的。

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(《子罕》)孟子亦有此道统意识,如其言我非尧舜之道,不敢以陈于王前(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),此是云其承继尧舜之道。[34]宋代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取唐代韩愈、李翱所重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再加之以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建构了《四书》文本系统,并以理学思想为之注解阐发,蔚为风潮,从而最终实现了宋代《五经》向《四书》经典文本的转换。

[15]庙是接神之处,其处尊,故在前(《说文》),郑玄注云:前曰庙,后曰寝。[21]韩教授的这一历史还原是比较准确到位的,他将国学这一概念的历史及现代变迁予以了充分考察。此亦说明,先秦儒家虽未明确提出道统一词,但实有此道统传续意识的。[29]丁四新:《张力与融合——朱子道统说的形成与发展》,《中州学刊》2019年第2期。

[②]参见常会营《儒家庙学合一教育规制的形成及历史价值》,《世界宗教文化》2021年第2期。[⑤]参见卢国龙《唐代庙学与文化共相》,《世界宗教研究》2013年第3期。

《论语》相关篇章所言道,即有此道统意识,如有子所言的先王之道(《学而》),子贡则称之为文武之道(《子张》),孔子曰:齐一变,至于鲁。有宋元丰八年,河南程颢伯淳卒。

 注释[①]梁涛:《新四书与新儒学》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,第1页。孔祥林先生指出:19世纪中期是孔子庙的全盛时期,中国有学校孔子庙1730多所,朝鲜有360多所,越南有160多所,日本有100多所,此外中国还有许多纪念孔子庙、书院孔子庙和孔氏家庙,朝鲜也有一些书院孔子庙和孔氏家庙,日本只有个别纪念孔子庙,而越南目前尚未发现学校文庙以外的孔子庙。

(责任编辑:爱内里菜)

相关内容
精彩推荐
热门点击
友情链接